国有及事业单位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新生社区新生路190号3层
电话:18129847791
微信号:yudewu88
邮件:kf@joyher.com
谈现行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
引言
随着我国大学建设的快速发展,创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成为很多高校发展的重要模式。许多高校逐步将注意力调整到学校内涵建设上来,其中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提高成为内涵建设的重点。而高校教师科研管理工作却并未跟上学校整体发展的步伐。在高等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由于其学科自身特殊性,在科研评价实践中遇到复杂的现实环境,因而导致了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管理工作中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弱化。因此,如何完善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越来越引起高校管理部门的注意,成为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行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今高校中,由于对不同学科特点差异性的忽视,导致评价方法缺乏动态性,或者是部分高校过于重视定量评价,导致科研评价中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所占比例的失衡。
1.评价理念未体现出以人为本
基本的评价理念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色,对教师科研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以往的高校管理者过分注重终结性和奖惩性评价,仅仅测量被考评教师的工作成果,容易造成考评工作变成“监督业绩和目标达成程度”,导致教师对于评价结果的消极判断。未能起到激励教师科研工作和关注教师动态发展的作用。
2.量化评价指标过度
量化评价在很多高校采用的评价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人文社会科学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是针对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成果要做到完全量化实属不易,也并不科学。片面的强调量化评价指标,会导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严重脱节, 还易造成不良学术风气的泛滥。
3.定性与定量结合度不理想
单一使用定性评价结果的差异性使得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都有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设计,但由于定性评价难以通过结果充分体现出来,定量评价就对最终的评价结果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定性与定量结合度不理想,导致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应定性评价的部分
人文社科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活动方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部类,绝大部分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范畴,学术规范具有鲜明特征。人文社科类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在科研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人文社科科学研究和其科研成果自身特点后,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性是最高标准的原则
把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最高理念,将鼓励创新和重视原创性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贯穿于整个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体系之中,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学术研究沿着创新的正确方向前进,才能真正体现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意义。
2.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成果的社会化,让社会科学研究立足社会实践。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产生提高生产力,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对生产经营做出正确决策,从而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
3.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定性评价方法是以评价者的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者依据个体的经验与学识水平对评价对象的学术价值、水平给出直接的判断。定量评价是找到衡量差别的可操作性定量指标来体现原来难于量化的“量的差别”,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中,一定要把定性和定量标准相结合,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
人文社科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总结现行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按照上文所述的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设计原则,笔者沿着定性和定量两条平行路径,通过专家意见法对高校人文社科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做出了如下设计:
1.定性评价指标设计
定性评价延用同行评议的方法,评价目标是人文社科教师的科研成果。定性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三个一级指标和各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一级指标评分采用百分制,二级指标视学科特点赋予不同的权重和指数,归总得分(如表1所示)。
(1)成果性质指标。按科研成果性质也不同,可大致将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分为三类:①功能性成果:通过对各种门类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将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宣传功能而取得的成果;②管理性成果:根据组织对内外部环境和影响组织的各种变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能够促进组织完成规划、决策、方案等成果;③理论性成果: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破的成果。
(2)创新程度指标。创新是人文社科科研成果最重要的属性。本文设计了以下几个二级指标来衡量科研成果的创新力度:
①互引比率:科研成果中引证其他成果的理论和方法的次数与本成果中的理论和方法被其他文章所引用次数的比率。互引率越高,说明引证他人成果较多,而他人引用本成果不多,创新力度自然不强。
②先进性:科研成果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专家评价时可根据填补空白、国际领先、国内领先、部分创新等四种类型给分。
③完备性:衡量科研成果在知识结构的系统程度和资料、研究方法、理论前提、概念和逻辑的可信程度,以及引证规范程度。主要参考成果的系统性、可靠性、引证规范性几个方面。
④唯一性:科研成果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在该学术领域内首次提出的。考虑到学术难度和地域差别因素,科研成果国际唯一性应该高于科研成果国内唯一性。
(3)作用强度指标。作用强度是指某项科学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作用的时效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指标有:①应用时滞。是指某项研究成果问世后多少时间内被引用或应用于实践。 评分可依据各学科情况及研究成果特性进行确定。②扩散系数。是指某项科研成果问世以后应用的单位涉及的学科领域越多,说明其扩散的范围越广,作用的强度也就越大。其评分的计算可以采用成果应用所涉及的学科数乘上基础评分的方法。③适用度。是指某项研究成果在应用过程中对用户的满足程度和接受的难易程度。适用度可分为完全适用、较好适用、一般适用、勉强适用、较难使用等五种类型,分别给予不同水平的分值。
表1 定性评价表
评价指标 得分(分值)
成果性质 功能性成果
管理性成果
理论性成果
小计
创新程度 互引比率
新颖性
完备性
唯一性
小计
作用强度 应用时滞
扩散系数
适用度
小计
总计
2.科研绩效量化评价
科研绩效量化评价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科研项目评价,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较密切的学科的科研项目,如经济、管理类学科。科研项目下设科研经费和课题性质两个评价指标,根据各学科情况赋予权重分值。二是科研成果评价,下设成果获奖、成果影响程度、学术论文、著作四个二级评价指标,各二级指标下有数量不等的三级指标,同样根据各学科具体情况赋予权重分值(如表2所示)。最后,得出科研绩效量化评价的总分。
表2 科研绩效量化评价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得分(分值)
科研项目评价 科研项目 科研经费
科研性质
科研成果评价 成果获奖 国家一等
国家二等
国家三等
省部一等
省部二等
省部三等
成果影响程度 被引用广度
被引用比率
学术论文 国际检索
国内核心
国内检索
著作 专著 10万字以上20 万字以下
20 万字以上
编著 10万字以上20 万字以下
20 万字以上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
表1和表2分别为科研绩效评价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方面。评价时应结合学科特点,对定性和定量评价分别赋予权重,从而得出综合得分。这种设计一方面是遵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很多科研成果在定量评价中可量化评估之处并不多,此时定性评价就成为主要的评价方向。
评价流程实施和评价结果的运用
1.设计评价流程和评价方法
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及制定评价标准时,应广泛听取教师对绩效评价及其标准的意见;评价结束后,有关职能部门及时统计分析评价结果数据,作为修订评价体系的依据。
在实施评价指标过程中,学校需要制定一套绩效评价规章制度,以确保绩效评价能按公正、公平的原则及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进行,严惩弄虚作假和学术腐败,保证评价过程做到实事求是。
2.充分运用评价结果并形成正面激励
利用各部门汇总资料,对于评价结果优秀者,给予优先晋升工资、职称;同时学校一次性给予奖励。评价结果合格者学校可以继续聘任。对于评价结果不合格者,由被评者本人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及目标,学院可以根据本人的态度及改进方案的可行性,采用低聘或试聘的方案。至此,完成了一轮循环周期,学校和教师都已站在新的高度,以新的目标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
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结果结合起来评价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的综合绩效,使得高校能够了解教师的科研绩效情况,为高校对教师的薪酬职位进行调整提供依据;同时为高校任用人才提供参考的信息;也为教师提高自己个人方面的素质指明了方向。
结束语
科学合理的人文社科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营造高校内部和谐的学术气氛,以保证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因而,对于追求各学科全面、均衡发展,努力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各大综合性高校以及拥有各类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高校来说,其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应该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校科研管理改革过程中予以足够的重视。